首页>科研服务>三代测序服务>三代测序服务>菌群多样性组成谱全长测序

科研服务

菌群多样性组成谱全长测序

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对微生物组实现“高分辨率”解析

该研究于2016年发表于微生态领域期刊《The ISME Journal》上(影响因子:9.328)。

研究背景

过去十多年中,随着短读长、高通量二代测序的兴起,以16S rRNA基因部分可变区序列为目标的分析方法,逐渐替代了基于rRNA基因全长克隆文库的一代Sanger测序法,使我们能对菌群组成进行深度定量解析。然而,由于二代测序读长短的特性,我们无法对测得物种进行分类鉴定,从而限制了我们对菌群代谢功能的深入理解。随着三代SMRT测序技术的出现,我们有望解决这一瓶颈,实现对rRNA基因全长序列的高通量测序。

研究方法

样本来源:23种细菌和3种古菌组成的人工菌群,以及取自湖水的天然微生物群落样本。

测序平台:PacBio RS II(16S rRNA基因全长)+Illumina MiSeq(16S rRNA基因V4区)。

对两种测序平台的测序结果进行多样性组成谱分析,并通过计算机模拟,比较16S rRNA基因全长序列和单V区序列的物种分辨能力。

研究结果

根据两种平台的测序结果,门水平的菌群组成较为相似,但在更精细的水平存在差异。同时,三代测序的结果显著降低了物种分类信息的不确定性。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也表明,短读长的单V区测序可能严重低估某些特定类群的微生物,比如水体样本中参与氮循环和甲烷代谢的物种。

两种测序平台测序结果的整体比较。两者菌群的整体结构较为相似,但当菌群复杂程度增加时(底图子图),两者的检测结果有所差异。PhyloTags,三代PacBio RS II测序结果;iTags,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。

16S rRNA基因各V区的序列保守性并不一致,因而基于16S rRNA基因全长序列的三代测序,可以反映物种的种属信息。a图,以Salmonella属为代表,全长序列的种间差异达到97.4%,但V4区高度保守,二代测序结果将低估该物种的多样性;b图,某些物种在V4区的多样性可能高于其他V区,因而二代测序结果将高估相关物种的多样性。

两种测序平台测序结果的精细比较。a图,三代测序的结果显著降低了物种分类信息的不确定性;b图,二代单V区测序结果可能会严重低估某些特定微生物类群的含量(以方框标记)。


参考文献

Singer, E., Bushnell, B., Coleman-Derr, D., Bowman, B., Bowers, R.M., Levy, A., Gies, E.A., Cheng, J.-F., Copeland, A., Klenk, H.-P., et al. (2016). High-resolution phylogenetic microbial community profiling. ISME J 10, 2020-203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