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10-31
进化树,也称系统发生树(英文:phylogenetic tree或evolutionary tree),主要是通过多序列比对结果以树形图形式的一个呈现,表明被认为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种相互间演化关系的树。
绘制进化树,可以基于核酸序列,可以基于蛋白序列,上升到组学水平,最常见的就是基于基因组信息。即,通过基因组序列比对,获得丰富的SNP信息......
通过NCBI搜索“population evolution”,会发现进行群体进化研究时,不仅会用到核基因组序列,还会用到细胞器基因组(如线粒体)进行分析,而且文章数量都不少。
既然核基因组和细胞器基因组都可以用于群体进化分析,那么分析结果有没有差别,究竟哪个分析更好呢?
首先,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:
基于细胞器基因组和基于核基因组的群体进化分析有没有差别?
要回答这个问题,还要从进化树的绘制说起。进化树主要通过序列比对,根据样品间数据的差异程度判断其遗传距离远近。而线粒体/叶绿体是真核细胞的一种细胞器,有其自己的基因组,能自主进行复制、转录和翻译过程;线粒体/叶绿体基因组不发生重组,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。
换句话说,就是细胞器基因组相对独立于核基因组,有自己的遗传机制。那么对同样的物种,做出不一样的树形结构就好理解了。用于构树的数据(一个是源于线粒体基因组,一个是源于核基因组)所反映的遗传关系不同,导致了树形结构出现不一致的情况。
以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为例:wang等(2017)利用线粒体和核基因组信息进行纤毛虫属纤毛门(Ciliophora)的聚类分析,可以发现物种的聚类相差不大,但树形分枝有所不同。
(Wang et al., 2017)
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:
究竟哪个分析更靠谱呢?
Katz等(2011)研究指出,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变异率大于核基因组序列变异率,所以对于种内种间的分化检测力较强;而核基因相比较而言比较保守,不容易区分。
Allio等(2017)研究发现,无脊椎动物中,线粒体基因组DNA的突变率是核基因组DNA突变率的2-6倍,而在脊椎动物中,线粒体基因组DNA的突变率高达20倍。相比较而言,无脊椎动物中线粒体基因组用于进化树的分析可信度不如脊椎动物。
其实物种不同,线粒体DNA的突变率也不相同。Allio等(2017)在研究中提到:线虫、金小峰、海洋水蚤等线粒体的突变率较高;果蝇、海胆、蛱蝶的线粒体突变率与核基因组突变率相差不大;, 珊瑚虫等后生动物的线粒体突变率低于核基因组突变率。毫无疑问,突变率高的基因组所带来的样品聚类信息更为准确。
在真核生物中,哺乳动物的线粒体DNA的突变率比核DNA的突变率高,而在植物中,线粒体DNA(叶绿体DNA)的突变率比核DNA的突变率低。所以,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动物群体进化的研究中会用到线粒体/叶绿体基因组信息,而在植物的群体进化研究中常用到核基因组信息。
以水稻为例:
王荣升等(2011)用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对水稻群体进化的研究,籼、粳稻的分群并不是很理想。
(王荣升等,2011)
而huang等(2012)用核基因组测序数据对水稻进行群体进化研究,不同亚种间能够很好的分群。
(huang et al., 2012)
总结一下,基因组突变率的差异导致了最终树形结构的不同,而突变率高的基因组信息能够带来更准确的进化树分析。所以在群体进化研究中,如果研究种内材料间差异,尽量选择突变率大的基因组信息加以分析;如果研究种间差异,基因组的选择将结果影响不大。
参考文献
王荣升, 魏鑫, 曹立荣,等. 基于叶绿体基因多样性的中国水稻起源进化研究[J].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, 2011(5):686-693.
Allio R, Donega S, Galtier N, et al. Large Variation in the Ratio of Mitochondrial to Nuclear Mutation Rate across Animals: Implications for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Use of Mitochondrial DNA as a Molecular Marker[J].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, 2017, 34(11).
Gao, F., Warren, A., Zhang, Q., Gong, J., Miao, M., Sun, P., Xu, D., Huang, J., Yi, Z., Song, W., 2016b. The all-data-based evolutionary hypothesis of ciliated protists with 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phylum Ciliophora (Eukaryota, Alveolata). Sci. Rep. 6, 24874.
Huang X, Kurata N, Wei X, et al. A map of rice genome variation reveals the origin of cultivated rice[J]. Nature, 2012, 490(7421):497-501.
Wang P, Wang Y, Wang C, et al. Further consideration on the phylogeny of the Ciliophora: Analyses using both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data with focus on the extremely confused class Phyllopharyngea.[J].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& Evolution, 2017, 112.
Katz, L.A., DeBerardinis, J., Hall, M.S., Kovner, A.M., Dunthorn, M., Muse, S.V., 2011. Heterogeneous rates of molecular evolution among cryptic species of the ciliate morphospecies Chilodonella uncinata. J. Mol. Evol. 73, 266-27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