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市场活动 > 成果展示 > 文章展示 >文章详情

ISME之后,还有Microbiome!宏病毒组研究揭示大熊猫特有病毒物种!

2017-12-15


继最近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,在《The ISME Journal》(影响因子:9.664)上发表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的新研究成果之后 ,派森诺生物再接再厉,与江苏大学合作,在开放获取期刊《Microbiome》(影响因子:8.496)发表论文,通过宏病毒组测序研究,揭示了大熊猫携带的新型病毒种群及其对疾病感染防治的重要意义。


研究背景


大熊猫是我国“国宝”,也是食草动物中特别的一员。作为濒危动物,大熊猫在野外的生存状态受到低繁殖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。其中,病毒感染就是危及大熊猫健康的潜在因素之一,但我们对共生于大熊猫的“病毒世界”仍知之甚少。


研究目的


通过对一头死于未知疾病的野生大熊猫进行病毒宏基因组测序分析,试图揭示大熊猫所携带的病毒种群,及其与健康大熊猫之间的异同。


研究方法


测序技术: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


病毒富集方法:0.45 mm滤膜过滤+QiaAmp Mini Viral RNA kit(Qiagen)提取


实验对象:死亡和健康的野生大熊猫各1头,以及46头健康圈养大熊猫


样品种类:粪便、鼻咽分泌物、血液、组织样品等


研究结果


通过宏病毒组测序,本研究发现,大熊猫携带的病毒种群包括Picornaviridae、Genomoviridae、Circoviridae、Anelloviridae和Picobirnaviridae等,以及大量来源于昆虫和植物的病毒(在粪便样品中尤其多)。在死亡野生大熊猫的鼻咽分泌物和肺部组织中,也发现了少量的昆虫病毒。总体而言,死亡大熊猫和健康大熊猫所携带的病毒种群并无明显差异,但死亡大熊猫样品中检出的Papillomavirus、Picornavirus和Anellovirus病毒含量更高。

大熊猫不同类型的样品中的病毒物种组成分布

死亡和健康大熊猫的粪便、血液和鼻咽分泌物中检测到的病毒物种组成分布

 

大熊猫样品中新发现的Papillomavirus病毒的基因组特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

 

大熊猫样品中新发现的Picornavirus病毒的基因组特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

大熊猫样品中新发现的Picornavirale病毒的基因组特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

大熊猫血液样品中新发现的Anellovirus病毒的基因组特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


大熊猫样品中新发现的Gemycircularvirus和Circovirus病毒的基因组特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

大熊猫样品中新发现的类Partitivirus病毒的系统发育分析


总结


本研究提供了关于大熊猫所携带病毒的信息,并且为病毒感染爆发时的致病物种的检测提供了参考依据。同时,本研究也发现因病死亡的大熊猫和健康大熊猫具有相似的病毒组成,表明这些病毒可能是动物普遍携带的“感染源”,为疾病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了新视角。


本研究的测序工作由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。


文章索引:

Zhang, W., S. Yang, T. Shan, R. Hou, Z. Liu, W. Li, L. Guo, Y. Wang, P. Chen, X. Wang, F. Feng, H. Wang, C. Chen, Q. Shen, C. Zhou, X. Hua, L. Cui, X. Deng, Z. Zhang, D. Qi and E. Delwart (2017). "Virome comparisons in wild-diseased and healthy captive giant pandas." Microbiome 5(1): 90.


点击链接,查看原文:

https://doi.org/10.1186/s40168-017-0308-0